通常也稱作心肺復蘇儀,等,是一類以機械代替人力實施人工呼吸(機械通氣)和胸外按壓等基礎生命支持操作的設備。可分為電動式心肺復蘇機和氣動式心肺復蘇機2種。此類設備可提供高水平無間斷的人工循環和通氣支持,并且某些便攜可移動式的心肺復蘇機可被用于院前急救中,即使在轉運患者的過程中其工作也不會受到明顯影響。
心肺復蘇(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機械設備設計的初衷是增加心臟驟停患者心臟和腦的血流,并為后續的除顫、靜脈用藥、血管重建等起到橋梁承接作用。令人遺憾的是,傳統的徒手CPR時到達心臟和腦的血流非常少,所以盡管徒手心肺復蘇作為標準心肺復蘇術已經走過了50年,但是大多數心臟驟停患者仍以死亡告終。研究指出,徒手心肺復蘇僅能提供相當于正常生理情況下10%~20%的血流給心臟,20%~30%的血流給腦。
醫學界對于高質量的心肺復蘇技術具有急切需求,加上傳統徒手心肺復蘇的固有局限性,激發了能增加循環血量的新技術的熱潮。心肺復蘇的機械設備發展也走過了一定的歷程。當然,不管是徒手心肺復蘇還是機械式心肺復蘇(心肺復蘇機),最終的目標是提高心臟驟停患者心臟和腦的灌注血流量,避免心臟和腦進入不可逆轉的死亡狀態,并逐步修復心臟和腦臟器官工作機能。
機械式心肺復蘇,即采用心肺復蘇機械設備進行心肺復蘇,此類設備通常稱做心肺復蘇機,心肺復蘇儀,心肺復蘇器。那么機械式心肺復蘇的發展主要分為手動式和自動式兩大類。
心肺復蘇技術又是怎么樣發展起來的呢?是因為人類在漫長的實踐活動中,積累了很多搶救心跳、呼吸驟停的猝死患者使其心肺復蘇的經驗和方法。經過篩選、研究和總結,于上世紀60年代形成了心肺復蘇技術。心肺復蘇技術是在不斷實踐、補充、修改的基礎上日臻完善的。它是醫學專家和廣大醫務工作者長期從事實踐活動和理論研究的智慧結晶。
多年來,國際最權威的心肺復蘇組織美國心臟學會及歐洲復蘇協會對心肺復蘇理論和實踐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認為對心跳、呼吸驟停患者進行胸外按壓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有效方法。并于2000年和2005年分別制訂了《2000國際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指南》、《2005國際心肺復蘇指南》(目前為《2010年AHA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指南》),使心肺復蘇技術上升為具有國際意義的、必須遵循的醫學準則,從此,廣大醫護人員在搶救猝死患者時,有了更規范的、更有效的科學依據。
從以往的徒手心肺復蘇直至今天的心肺復蘇機已經有一段歷程,相對來說,入手心肺復蘇弊端還是比較大,它勞動強度大;口對口吹氣易受病菌感染;按壓頻率和按壓深度不準確;按壓與呼吸次數比不易控制;按壓機械力無法保證一致;易造成氣胸、血胸、肋骨骨折等癥;搶救成功率不夠理想;需2人以上操作。
我們因此也總結了以下關于心肺復蘇機的特點:
1.按壓深度25-50毫米連續可調,可根據患者不同的體形和體質,預設不同的按壓深度,既能保證按壓到位,收到滿意效果,又不會造成患者胸骨骨折或產生氣胸、血胸等癥;
2.按壓與呼吸次數比15:2 30:2,既符合國際指南的要求,又可供使用者選擇;
3.收縮期和舒張期之比為1:1,與正常人心臟的收縮與擴張基本一致,符合國際指南的要求;
4.能夠保持按壓頻率每分鐘100次恒定不變;
5.能夠保持按壓方向垂直不變;
6.不需按壓時,可用來單獨輸氧;
7.運作的同時,可做心電監護和除顫術,互不影響;
8.只需一人監護,節省了人力,并大大減輕了醫護人員繁重的體力勞動;
9.解決了人工口對口吹氣易受病菌感染的難題;
10.操作簡便,安全可靠。
*切記嬰幼兒或胸骨骨折者禁用心肺復蘇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