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晚間,黨的十八大以來第13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發布。這份文件題為《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共包含六大點,30個小點,多項要求涉及基層醫療衛生工作,《健康縣域傳播平臺》整理如下:在第四大點"著力推進鄉村建設"中提出,要以人員下沉為重點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提升中心鄉鎮衛生院服務能力,推動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農村傳染病防控和應急處置能力建設,深入開展全民健身和愛國衛生運動。健全基本醫保參保長效機制,對連續參保和當年零報銷的農村居民,提高次年大病保險最高支付限額。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健全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開展縣域養老服務體系創新試點,鼓勵開展村級互助性養老服務。在第五大點"著力健全鄉村治理體系"中提出,繼續實施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
一、是什么: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的內涵與核心目標
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并非簡單的"醫院聯合體",而是以縣域為單元,通過資源整合、利益共享和責任共擔,構建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一體化管理、同質化服務"的新型醫療體系。其核心目標在于打破傳統醫療體系"碎片化"的桎梏,通過"人才下沉、技術賦能、機制創新"三管齊下,實現醫療資源的高效配置與公平可及。
文件中提出的五大建設方向--人員下沉、基礎設施升級、醫保支付改革、防治結合、政策保障,正是對這一內涵的具象化。例如,"人員下沉"旨在解決基層"無人看病"的痛點;"遠程醫療"則通過技術手段彌合城鄉醫療鴻溝;"防治結合"則將服務從"治病"前移至"防病",構建全周期健康管理模式。
二、為什么:農村醫療困境呼喚緊密型醫共體
當前,我國農村醫療面臨三重矛盾:
資源錯配:優質醫療資源過度集中于城市,鄉鎮衛生院設備落后、人才流失,導致農民"小病拖、大病跑";
服務斷層: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各自為政,轉診機制不暢,患者被迫重復檢查、無序就醫;
健康風險:慢性病、傳染病防控薄弱,因病致貧返貧風險依然存在。
以老蔣家鄉某縣城為例,鄉鎮衛生院年接診量不足縣醫院的5%,且70%的醫生年齡超過50歲,診療能力嚴重滯后。而緊密型醫共體通過資源整合與協同,能夠系統性回應這些問題。例如,縣級專家定期下鄉坐診可提升基層信任度;遠程會診系統可讓農民在家門口享受三甲醫院服務;醫保打包付費則能倒逼醫共體主動控制成本、提升效率。
三、怎么做:五大路徑的深化與落地
1. 人員下沉:從"輸血"到"造血"的可持續機制
是什么:人員下沉不僅是"醫生下鄉",更是通過制度設計實現人才長效供給。
為什么:短期派駐易流于形式,唯有解決基層職業發展、待遇保障等根本問題,才能留住人才。
怎么做:
職稱評審傾斜:對長期服務基層的醫生,放寬論文要求,增加服務年限權重;
"縣管鄉用"編制改革:醫生編制歸屬縣級醫院,但常駐鄉鎮工作,破解基層"招人難";
建立導師制:縣級專家與鄉鎮醫生結對,通過病例討論、手術帶教提升實踐能力。
2. 基礎設施與信息化:技術賦能的"雙輪驅動"
是什么:硬件升級與數字化協同,重塑基層醫療服務場景。
為什么:缺乏CT、生化分析儀等設備,鄉鎮衛生院難以承接常見病診療;數據孤島則阻礙分級診療。
怎么做:
設備標準化配置:以縣域為單位統一采購影像設備,避免重復浪費;
構建"云上醫共體":打通縣鄉村電子病歷系統,實現檢查結果互認、處方流轉;
AI輔助診斷:在村衛生室部署智能終端,輔助村醫識別急重癥,減少誤診風險。
3. 醫保支付與績效改革:從"花錢"到"省錢"的價值醫療
是什么:醫保支付方式從"按項目付費"轉向"按效果付費",引導醫共體主動控費提質。
為什么:傳統支付方式易誘發過度醫療,而打包付費將醫共體利益與居民健康結果綁定。
怎么做:
DRG/DIP試點:在縣域內推行按病種付費,結余資金可用于醫共體內部激勵;
健康績效獎勵:將慢病管理率、患者滿意度納入考核,與醫保資金撥付掛鉤;
透明化監督:建立醫保基金使用公示制度,鼓勵村民參與監督。
4. 防治結合:從"以治病為中心"到"以健康為中心"
是什么:將公共衛生服務與臨床醫療深度融合,構建全域健康管理體系。
為什么:農村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管理率不足40%,防控滯后加劇醫療負擔。
怎么做:
家庭醫生團隊實體化:由縣級專科醫生、鄉鎮全科醫生、村醫組成團隊,包干到戶;
健康積分制:村民參與體檢、慢病隨訪可累積積分,兌換免費藥品或檢查;
傳染病預警網絡:利用大數據監測鄉鎮衛生院就診數據,提前識別疫情苗頭。
5. 政策與資金保障:構建多方協同的支持網絡
是什么:通過財政、社會、市場多元投入,確保醫共體建設可持續。
為什么:偏遠地區財政薄弱,單純依賴政府投入難以為繼。
怎么做:
專項債支持:發行縣域醫療專項債券,用于遠程醫療平臺建設---《關于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鄉村醫療衛生體系健康發展的意見》;
社會力量參與:與企業合作開展"健康小屋"項目,提供免費慢病篩查服務---《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的意見》(國辦發〔2017〕44號);
商業保險補充:開發"縣域專屬健康險",覆蓋重大疾病補充報銷---《關于推進普惠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金發〔2024〕13 號)。
四、結語:邁向"健康中國"的縣域答案
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既是破解農村醫療困境的"手術刀",也是實現健康公平的"助推器"。其成功的關鍵,在于摒棄"一刀切"思維,因地制宜探索"人才留得住、技術用得上、機制轉得動"的本土化路徑。唯有如此,才能讓每一位農民真正感受到"家門口的醫改紅利",為"健康中國"寫下堅實的縣域注腳。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